國土空間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
發布時間:
2020-12-29
一、海南省生態保護補償條例
2020年12月2日,海南省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并公布了《海南省生態保護補償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正文如下:
一、出臺《條例》的背景和必要性
海南作為我國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綠水青山是最強的優勢和最大的本錢。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海南的生態文明建設。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強調,要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海南發展的根本立足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作為平衡環境利益、經濟利益、社會利益的重要手段,是連接“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重要橋梁,更是海南牢固樹立和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制度保障?!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提出海南應當“加快完善生態保護成效與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分配相掛鉤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薄秶疑鷳B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中明確要求“建立形式多元、績效導向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指出海南要“探索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目前,我省正在有序推進生態保護補償實踐工作,并不斷探索拓寬生態保護補償范圍,取得積極成效,但與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高標準高質量建設自由貿易港要求相比,仍有一定距離。制定出臺《條例》,有利于固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進一步鞏固海南全國持續領先的環境質量,實現“讓受益者付費,讓保護者得利”的目標,讓海南地區所有群體共享“青山綠水、碧海藍天”寶貴財富。制定出臺《條例》,以高層次的立法引領提高全省各地對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的認識,明晰各領域補償任務、補償范圍,引導各行業主管部門建立補償標準,打好組合拳,最大程度發揮制度改革紅利。
二、《條例》的主要特點和亮點
《條例》立足海南實際,結合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政策背景,充分考慮本省的自然稟賦和經濟社會發展特點,作出了符合海南實際的制度設計?!稐l例》的主要特點和亮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實行各級政府統籌協調與自主探索相結合。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對森林、濕地、海洋、漁業、耕地等重點領域和國家公園等重點生態區域內承擔生態保護責任的有關單位和個人按照規定給予補償。在規定的補償范圍之外,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地區生態功能定位、本級財力狀況等因素擴大生態保護補償范圍和提高補償標準。
二是突出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補償?!稐l例》針對森林、濕地、耕地、海洋等領域生態保護補償政策分散等問題,《條例》吸收了自然資源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將實施較好的國家和本省法規政策納入進來,分別針對森林、濕地、海洋、漁業、耕地等重點領域設置了專門的條款,也進一步細化和完善了重要生態系統的補償政策,并對各領域的生態保護補償范圍、主體、考量因素、主管部門責任以及激勵與約束機制作出了詳細的規定。此外,針對海南海洋資源豐富的實際,特別設置了海洋生態保護補償的條款,并將海灣、河流入海口、海島、灘涂等重點海洋生態系統納入補償范圍。同時,通過列舉的方式,明確了國家公園等生態保護補償重點生態區域。
三是明確多元補償方式。《條例》在已經成熟的政府主導型生態保護補償的基礎上,明確區域間合作、市場交易等多元補償方式。一方面,鼓勵生態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通過簽訂生態保護補償協議,采取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開展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活動。此外,針對已經較為成熟的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條例》進一步確定了補償標準的考量因素,并建立了相應的激勵約束機制。另一方面,規定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推動建立市場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逐步推進市場化交易補償。包括:建立綠色產品標識、綠色金融、綠色采購等激勵機制,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推進本省水資源使用權確權工作,鼓勵水權人通過節約使用水資源有償轉讓相應取水權,獲得相應補償;探索碳排放權交易補償模式,逐步構建以碳排放權抵消機制為核心的交易機制。
四是重視企業、社會參與?!稐l例》按照《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中關于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的要求,確立企業社會參與的基本原則,并在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在生態保護補償方面的職責、嚴格規范政府行為的基礎上,貫徹環境共治理念,注重引導、發揮社會主體參與生態保護補償的重要作用。例如,《條例》在諸如森林、濕地等生態保護補償條款中,提出采用更為靈活的與權利人簽訂生態保護補償協議的方式;在海洋保護補償方面,鼓勵社會主體主動開展海洋生態保護活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生態保護補償活動,推進生態保護補償市場化發展,從而實現“公私”共建,真正保障社會主體參與海南生態保護補償實踐。
二、廣西建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獎補機制
為貫徹落實好自治區出臺《關于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助推鄉村振興的意見》,廣西建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獎補機制,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釋放土地活力和紅利,助推鄉村振興。
2020年自治區本級財政優化支出結構,加大預算調整力度,統籌1.55億元對22個試點項目分別撥付500—1000萬元資金,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引領,以整村整鄉為對象,有序開展縣域鄉村閑置集體建設用地、閑置宅基地、村莊空閑地、廠礦廢棄地、道路改線廢棄地等農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推進農田適度集中連片、建設用地適度集中集聚、居民適度集中居住。預計22個試點項目可新增耕地近1.2萬畝,新增水田3.6萬畝,盤活建設用地3500 畝,可保障康養、旅游、特色農業等項目發展用地,指標交易可獲直接經濟效益近70億元,修復廢棄裸露礦山18 座,統籌推進試點覆蓋村屯風貌提升,推動引入農旅產業投資達114億元,解決農民就業達3萬人次,受益群眾將達32.4萬人。
下一步,廣西財政將根據自治區《關于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助推鄉村振興的意見》,結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推進情況,進一步統籌資金加大對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獎補支持力度,并按照全面績效管理要求,加強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獎補資金績效管理,不斷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