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雄安”:勾勒未來之城綠色圖景
發布時間:
2020-12-23
雄安新區是我國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試點的第一個示范區。歷經3年多努力,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初步建成城市地質信息平臺,為新區規劃編制、實施、監督、用途管制、生態保護修復等提供了全鏈條支撐,開創了新時代地質工作支撐城市現代化規劃建設運行的“雄安模式”——
雄安新區 資料圖
精準對接新區規劃建設對地質工作的需求,構建“四方聯動”機制
2017年4月1日,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的消息傳遍大江南北。這個誕生于新時代的國家級新區,承載著打造新時代中國高質量發展全國樣板的期望,肩負著謀求區域發展的新路子、打造經濟社會發展新增長極的使命。
黨中央明確,雄安新區建設要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規劃建設雄安新區,要堅持先謀后動、規劃引領,用最先進的理念和國際一流的水準進行城市設計,建設標桿工程,打造城市建設的典范。
區位優勢和自然稟賦,讓雄安具備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解決“大城市病”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條件。由于開發程度較低,雄安新區的城市建設基本是從零開始。如何立足高起點、高標準建好雄安新區備受社會關注。
千年大計,地質先行。
在獲知雄安新區設立的消息后,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審時度勢,組織人員僅用21天就編制完成《支撐服務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地質調查報告》,獲得原國土資源部、河北省領導的充分肯定。
2017年5月,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提出充分發揮地質調查工作的基礎性、公益性、先行性作用和技術、人才優勢,全力服務、支撐和保障雄安新區建設。隨后,中國地質調查局相關負責人率隊赴河北雄安與新區籌委會進行工作對接和需求調研。雄安新區籌委會表示,編制雄安新區總體規劃和相關專題規劃迫切需要地質資料支撐。
在精準對接需求的基礎上,中國地質調查局將雄安新區列為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試點之一,并提出了構建世界一流的“透明雄安”、打造地熱資源利用的全球樣板、建成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示范基地、為雄安新區規劃建設運行管理提供全過程地質解決方案四大目標。
中國地質調查局、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河北省自然資源廳、河北省地礦局建立“四方聯動機制”,2017年6月,支撐服務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地質調查工作正式拉開帷幕。中國地質調查局11家直屬單位和河北省地礦局所屬10家單位,調集鉆機200多臺、工程技術人員1700多人,在雄安新區這片熱土上率先開展了工程地質調查、土地質量調查、地下水與地面沉降調查、淺層地溫能調查。 僅用兩個多月時間,雄安新區地質調查第一階段成果出爐,為雄安新區總體規劃提供了地質依據。
其后,中國地質調查局接續部署開展了新區工程地質、土地質量、地下水與地面沉降、地熱清潔能源、白洋淀生態環境等多項調查工作。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牽頭,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環境監測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地質研究所、地質實驗測試中心等單位共同實施。
根據新區規劃建設需求,相關單位在綜合集成調查成果的基礎上,陸續編制并提交了《支撐雄安新區總體規劃地質調查報告》及圖集、《雄安新區工程地質調查專題階段報告》《雄安新區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評價階段成果報告》《雄安新區容東片區工程地質勘查報告》《雄安新區自然資源與環境監測報告》,以及雄安新區“一主五輔”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成果等,有效支撐了雄安新區總體規劃綱要及重點規劃區詳細控制性規劃編制。
開展資源環境及承載力調查評價,助力“美麗雄安”建設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全過程貫徹的理念。為支撐雄安新區綠色發展,中國地質調查局在雄安新區部署實施了深部地熱勘查、白洋淀地區生態地質調查、水土質量調查評價、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監測等項目,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雄安新區地熱勘探
最新調查成果顯示,雄安新區的水土環境總體優良。雄安新區土地質量調查評價工作查明,起步區土壤環境質量總體清潔,無污染風險,其中一等無污染風險的土地占99.241%;新發現富硒耕地574公頃,主要分布在容城縣南張鎮、小里鎮等農田區;新區淺層地下水質量總體較好,深層地下水質量優良,富鍶地下水分布較廣。
除了擁有良好的水土環境,雄安新區還賦存豐富的清潔能源。
雄安新區分布著容城、雄縣、高陽3個基巖熱儲地熱田,具有良好的開發利用前景。為打造“采灌均衡、深淺聯用、清潔高效、永續開發”的地熱資源利用全球樣板提供技術支撐,是雄安新區地質調查工作主要任務之一。自2017年11月雄安新區深部地熱勘查工作正式啟動至今,中國地質調查局在雄安新區三大地熱田共布設深度地熱勘探鉆井21眼,開展了地熱資源整裝勘查。
調查成果顯示,雄安新區淺層地熱能廣泛分布于地下0~200米,適合地埋管地源熱泵的利用,可利用資源量折合標準煤400萬噸/年,能滿足約1億平方米建筑物供暖、制冷需要。中深層地熱主要是地下熱水,集中分布在三大地熱田地下600米~4000米,熱儲層溫度60℃~130℃,在采灌均衡條件下地下熱水可利用資源量為4億立方米/年,折合標準煤346萬噸/年,可支撐供暖面積超過1億平方米。據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副總工程師王貴玲介紹,雄安新區地熱資源儲量大、溫度高、水質好、易回灌,在技術、經濟、環境可行條件下適宜規模化開發利用,可為雄安新區打造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提供穩定安全的清潔能源供給。
這些得天獨厚的資源、環境條件,讓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雄安”底氣更足。
地上地下資源環境 “一張圖”三維集成展示,打造“透明雄安”數字平臺
雄安新區野外測量
建立智慧新城是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重點任務之一。正如經濟特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先鋒隊”,雄安新區則是智慧城市這一新生事物的“探路者”。而構建“透明雄安”正是打造智慧新城的關鍵一環。
地質調查工作在雄安新區起步區建立了地下100米深度范圍內米級精度三維地質模型,評價了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條件和工程建設適宜性,并構建了起步區萬米深度范圍內地下含水層、地下熱儲層、深部探測層等多層次、多尺度地下空間三維結構框架,有效支撐雄安新區地下資源開發利用,為“透明雄安”數字平臺建設奠定了基礎。
據“透明雄安”數字平臺建設負責人、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周小元介紹,“透明雄安”數字平臺由地質大數據中心、數據共享服務系統、三維可視化系統組成。其中,地質大數據中心通過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實現了地質調查、地質監測、工程勘察等地質數據的采集、管理和服務,面向雄安新區委辦局提供基礎地質數據服務。
三維可視化服務系統,集成了地質結構模型、地質屬性模型、傾斜攝影、遙感影像、地下構筑物模型等多種三維數據,將地下空間開發、地下水管理、地熱資源開發、地質安全監測等地質業務與三維技術融合,實現了地上、地下資源環境三維“一張圖”集成展示,使雄安新區地下0~1萬米的資源環境狀況及變化情況一目了然。用戶通過“透明雄安”數字平臺進入三維可視化服務系統,即可了解地下不同位置的結構和屬性。
數據共享服務系統,目前已上線“透明雄安”、地質安全、工程地質、地熱、地下水、土地質量和地質大數據等七大專題,可提供定制化的三維地質模型、地面沉降監測、工程虛擬勘察咨詢、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管理調度、土壤質量評價等地質數據和地質產品服務。
如今,“透明雄安”數字平臺已與雄安新區數字規劃平臺實現對接共享,將地下三維地質結構模型嵌入新區數字規劃平臺。
據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部主任邢麗霞介紹,今后雄安新區的城市地質調查工作將逐步轉向對自然資源環境的定期監測,動態反映新區生態環境狀況變化。據悉,目前中國地質調查局正在推進雄安新區土地及林草資源、地熱及淺層地溫能、濕地、土壤環境、地面沉降等資源環境的監測工作,已初步建設了區域地下水專門監測站點87個。“透明雄安”數字平臺已接入“雄安云”,為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提供地質監測數據和預警信息服務。
如今,歷經3年多謀劃的新區已進入大規模開工建設階段, 未來之城畫卷正在華北大地上徐徐鋪展。相信在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工作的支撐下,雄安新區的綠色智慧圖景將越來越清晰。
相關新聞